江门市私家侦探公司-江门市发布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二零二二年,江门市以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领导人法治理念,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收获了显著成果。法治广东建设工作成效显著,考核成绩连续四年获得最高评级,2021年全省排名第三;行政负责人参与诉讼案件比例高达98.22%,在全省同类城市中位居首位;我市一个单位与一名个人分别被授予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成功实施了全国首批省市县乡四级执法协调监督体系构建试点项目;73个乡镇街道的综合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积极推进面向海外侨胞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江门五邑公证机构被司法部选定为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单位,华侨华人海外法律服务站、深圳国际仲裁机构江门分部正式启用,国际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全面领会并广泛传播党的二十大的重要精神,不断强化党组织对法治政府创建工作的整体指挥和指导。
加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与学习国家领导人法治理念结合起来,作为市委常委会会议首要议程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核心内容,同时认真学习《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省2022年全面依法治省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开展全市范围内的法治思想学习研修活动,确保市、县、镇各级司法工作人员均能接受培训教育。
(二)严格履行领导干部法律工作首要责任。陈岸明书记作为市委书记,主持召开了市委核心会议和全面法治委员会会议四次,专门听取法治政府运行状况汇报,研究了法治江门建设的相关规划与要点,并且针对依法治市工作下达了十五项指示。市长吴晓晖同志在市政府党组会议上多次探讨法治政府建设议题,在常务会议上更是反复研究该工作,累计提出相关意见达56次之多,并且就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发布了21份指示性批文。
(三)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进行长远规划。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清晰界定了法治江门的建设方向和具体任务,市“十四五”规划将法治江门建设作为独立章节,系统安排了未来五年的核心工作。制定了江门市法治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个重要纲要,将关键任务细化为四十个具体项目,明确落实到个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加强监督评估,把党政首要负责人担当法治建设领头人职责的表现,作为官员年度评估的一部分,把执行国家领导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政府考察的回应调整情况,加入监督事项、法治江门评估和市直单位依法办事考核范围,实施两次法治政府实地考察,保证法治政府工作取得实际成果。
二、全面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打造一流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工作。公布江门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大幅缩短行政审批时间,超过九成。改善和提升政务服务跨境合作,达成与六个省外城市的跨省合作。建立“江门—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港澳企业和居民无需过关,即可办理四百七十多项政务服务业务。改进对企业的支持,开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专门服务企业通道,荣获2022年全省评比第三的位置;组建工业领域两百强公司服务小组,六月份在全省首先推出中小微公司问题即时处理系统,处理完企业反映的问题超过七千二百个,满意程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二。全面推行证明材料告知承诺办法,健全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说明制度,全市运用告知承诺办法处理行政事务达13.78万笔,市行政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仅有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行动示范单位。
(二)推进“智慧政务”体系建设。联合中央政法单位、科技主管部门、航天二院等机构,精心打造全国首个县级国家政法智能技术研究实践平台江门示范站点,将其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化创新实践平台。率先开展广东省数字政府市域社会治理“一网统管”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启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发放全国第一张整合数据元件的数据资产凭证,进入数据资产凭证2.0的新阶段。首先推出全国第一个省级视频办服务专区,让企业和民众无需出门,就能享受到一对一、面对面式的无接触视频沟通服务。
不断改进公共管理环境质量。组建以主要领导和市长为双重负责人的整体提升环境氛围工作团队,制定实施建设大湾区顶尖环境氛围一系列政策,今年江门环境氛围评估总分位列全省第六位、前进三位,城市信誉程度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积极推进华侨华人投资机制创新举措,已获批成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项目试点地区,设立全国首个为华侨华人提供投资税务服务的专门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它全面整合了深圳国际仲裁院的治理体系、规则框架和仲裁专家资源等国际化优势,有力促进大湾区法律服务体系的衔接与融合,为各类企业和全球华侨提供专业、高效、便利的国际化仲裁解决方案,致力于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关键的商事纠纷处理平台。全面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办理时间大幅缩短,减少百分之六十五;进口货物整体通关速度居全国领先水平;工程项目审批全面上网办理,在省内首先做到验收后即时发证;推行分步式核发施工许可、同步审批,同步申报业务量位列全省首位。本省率先推行知识产权争议行政调解文书司法效力的直接赋予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方位守护,商业环境不断进步改善。
完善法律行政制度框架,增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流程化法治化程度
强化关键领域法制建设,注重专项性立法,优先推进涉侨法规制定,制定门牌号牌规范管理、侨乡广府菜保护与推广、华侨文化交流合作激励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安排执行城市建设档案、公共数据应用管理等规章,通过优质法制建设支撑经济高效发展。完善十五个江门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的制度化规范体系,大量汇集民众意见,着力建设全过程参与立法的核心平台,并作为讲述民主法治故事的关键窗口。
改进政府立法流程。必须执行政府立法中的关键事项向党委汇报通报的规则,构建法规草案拟定、审核、研讨、磋商及审议的完整体系,改进立法项目评定和法规颁布后检验的工作,整体增强政府立法的水平。鼓励社会各界依照秩序介入政府立法,已有两个社会团体被选为省级立法基础联络单位。
(三)强化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管力度。明确全市各乡镇及街道为文件制定单位,构建起市级、县级及乡镇级三级规范性文件统一监管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制定《江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要点指引》,明确文件制作程序;更新《江门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设置文件三级审查制度;严格执行审查与管理通报办法,尝试实施效果评价,迅速发现并修正存在缺陷的文件。2022年,共复核了政府及其部门发布的行政性规章55份,又对县(市、区)级政府提交备案的政府性规章进行了40份审查,同时修正了市本级的相关文件19份,并且取消了6份。
优化行政决策流程机制,增强行政决策的权威性和实效性,确保行政决策过程更加规范,提升行政决策的公信力水平,强化行政决策的执行力度,促进行政决策质量不断提高。
完善科学民主合法的决策流程。制定《江门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逐条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界限,把《江门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管理办法》等五个事项加入市政府2022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清单。
(二)必须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律流程。把监督和审核环节提前到意见征询环节,能够防止重要行政决策因流程有缺陷而出现问题。把重大行政决策的程序要求放到2022年全市国家公务人员网络法律知识考核中,用考核推动执行。
健全政府部门法律专家介入行政流程的制度。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推动对党政单位法律专家的统一调配,拟定市政府法律专家的绩效评估规范,并明确关键事务合规性检验的工作指南。针对市府常务会讨论的关键改革计划、标准性文书及相关法律性质议题,全面实施合法合规性评估,为中创新航企业入驻江门、疑难房产风险化解等核心任务给予法律保障。全年共评审市府行政决定与重点工程230项、重大合约79份,提交法律性建议246份。
五、增强政府执法部门的运作效能与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基层行政单位执法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需持续深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党建重点任务来抓,全市73个乡镇街道均已达成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目标。省司法厅和省市监局已将“广东江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推荐给国家标委,参与全国第九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的申报工作。省内率先组织评估首批下放的838项行政执法职权实施状况,并依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了286项执法职权,确保权力授予与回收管理得当,形成收放有度的良好局面。启动执法人员能力强化计划,组织2022年全市基层执法公务员专项研修班。
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监管执法力度,提升行政执法综合平台的使用水平,积极推广“粤执法”系统,确保所有执法行业以及市、县、镇各级执法机构全面采用,构建起覆盖全面的行政执法全程网络办理和智能在线监督体系,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江门模式”。到2022年12月31日为止,全市使用“粤执法”系统的机构数量达到239个,总共记录了案件99996起,案件处理量在全省中居首位江门正规合法调查取证,而平均每个人处理的案件数在全省排名第二。
加强行政监管力度,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协调监督机制建设,落实试点工作要求。规范执法人员资质审核,全年核发或补办执法证件达九千九百七十件,确保全国统一证件换发任务百分之百实现。开展全市范围内二零二二年行政执法案件线上复核,实现市县级及乡镇级执法文书全面审查。大力实施轻微违规行为依法不予惩处名单制度,公布从宽处理或免除责任的项目共186项。完善行政复议环节“首问负责制”“宽容性受理”等举措,扎实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后续部分”。不断执行行政官员出席法庭应诉通报规定,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比例达到98.22%,在全省所有地级市中位居首位。
提升处理紧急公共事件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水平,打造成为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的示范性城市。
通过市县镇村四个层级的“书记工程”来加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借助“领导小组搭配八个工作专班加上市委书记主持的专题会议”这种系统化方式来推动,发布二十项具体办法、专班工作计划等配套文件,以此体系化地开展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相关工作。新型智慧网格已经覆盖整个城市区域,全市重新划分了2954个专门用于实战的智慧网格,并在全国首创了74个“海上网格”江门正规调查公司,党的组织机构全面覆盖了乡村、社区、产业区、海域等所有类型的网格。组织、政法等12个单位深度整合资金29亿元用于基层建设,统一安排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政协委员工作室等场所,促进资源共同利用。江门基层治理在服务民众、管理社会、应对灾害方面作用显著,构建了动员民众、共同防范控制的新模式,其成功经验与做法受到中央政法委及法治日报向全国宣传推广。
运用数字技术强化法治政府运作。持续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精心打造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等核心平台。建立“统一网络、集中受理、全程办理”的智能系统,率先在全省实现110指挥中心、信访部门、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21个系统的互联互通,迅速发现并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三)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水平,率先在全省构建起应急产业园区、应急管理学院、应急科普体验中心、大湾区应急物资集散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五位一体的安全应急产业体系。全市所有73个乡镇街道均设立应急管理机构,2800多名灾害信息员深入村居。制定并完善了39份综合性与专项性预案。实施防汛防风及防范风险的综合值班安排,提升风险评估的深度和应对措施的力度;时常开展应急训练,保证应急力量能够迅速出动并有效执行任务。
完善各类纷争的多种处理途径,实现调解与其他法律手段的协调配合,建立统一解决矛盾的新模式。组建江门市调解团体,整合所有市县级调解单位、各行业调解小组等法律资源,依照法规处理民众反映的问题。借助“信访超市结合外送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全市所有73个镇(街)以及1330个村(社区)均能获得相应服务。信访系统粤平安率先采用该模式,自2021年9月起,累计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共13.59万起,其中13.57万起已经解决,解决比例高达99.9%。这一举措成功避免了矛盾问题因拖延而激化,使民众明显感受到党委政府服务群众的效能大幅增强。
(五)打造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严格构建全国人大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络点,结束对五十一种法律法规草案的建言征集,一百一十五条建言获得采用,使华侨的呼声、粤港澳区的呼声直接传达到国家最高立法单位。海外侨胞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正式启动运作,签约覆盖全球89个地区的合作律所网络,设立专门处理国际事务的法律援助窗口,涉及国内法规解读、专业问答、技能提升以及案件诉讼协助等业务;江门五邑公证部门经司法部与外交部批准成为海外视频公证试点,可联动我国在65个国家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执行跨国公证手续;携手深圳蓝海法律调查与商业调解平台,组建跨国法律检索机构,包含法律事实核查、商业纠纷调解、法律资料查询等职能。
完善行政管理层面的制衡与监察机制,推动权力运行公开化,确保其规范运作。
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严格编制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江门正规合法调查取证,加强信息公开与解读回应,完善公开平台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全年共发布各类政务信息11.8万条。促进政府网站进行适老化及无障碍升级改造,确保顺利通过工信部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第三方专业检测,以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能够更加便捷地查阅政府信息公开信息。
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规范框架,借助跨单位违规信息共享、监管规范对接、处置结果认可,达成信用关联监管、多机构协同惩戒,形成“一个地方违规,所有领域受限”的监管态势,促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监管深度整合,迅速健全标准化体系工程,推动各机构运用企业信用信息库执行差别化监管。该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中期考核结果被评为“优秀”等级。
构建监督协作机制,促进行政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有效融合、协调配合。认真对待中央依法治国办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提出的整改要求,对照问题清单、典型案例,积极承担、切实改进,保证整改彻底。认真实施法治机关建设现场检查,确保市县级及乡镇级党政单位全部纳入监督范围。着力推进审批环节和执法行为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专项治理,严格监控处罚决定中的自主判断运用。召集全市六十余万注册工会人员参与执法活动评价,总计收到反馈意见十二万项。
本市法治建设虽有进步,但尚存不足之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须进一步健全,民众介入决策的程度和范围需进一步扩大;法治建设推进力度不均,乡镇及街道的法治建设程度偏低,协同力量有待增强;基层法治力量不足,人员能力亟需提高,等等。
江门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首要政治工作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抓好,持续深入实践国家领导人法治理念,稳步推进依法治理,增加涉外涉侨法律援助,增强运用法治手段促进改革发展的水平,打造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氛围最优的示范区域,为努力建设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法律支撑,为广东在新征程上领先全国、开创新伟业贡献江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