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包养小三取证-情感咨询≠情感生意,别让咨询变了味儿
今年春节,众多媒体记者参与调查,观察了将近三十场情感咨询类直播,发现部分主播借心理咨询、情感咨询的名义,从事“情感生意”,借助直播连麦、短视频教学等方式,传播扭曲的恋爱观念,指导女性如何寻找“金主”、控制男性;而面向男性的主播,则传授技巧,教男性如何操控女性,并贬低真诚在情感中的价值。这些主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人怎样借助情感、婚姻等手段来赚取钱财和资源,然后趁着吸引观众的时候,推销情感课程、情感指导服务或者其他商品。
这种“情感营销”的模式不难明白情感咨询,通常主播会塑造特定形象,比如追求财富的“名流”,或是婚姻改变命运的精英,也有“社交高手”,他们借助夸大的言辞、离奇的经历、强烈的情感,来抓住网友目光,造成轰动效应。那些所谓操控异性或掌控异性的手段,或者怎样借助情感换取财物,通过婚姻达成身份提升之类的说法,无一不是将人当作物件,把人当作器具,把好处当作公然追求的终点。一旦有人真的接受了这些说法,以为所谓的“实战方法”能助自己迅速达成某个世俗目标,就变成了圈套中等待收割的“韭菜”。
实际上,去年岁末,中央网信部门启动了名为“清朗·整治短视频不良信息倾向”的专项活动,这项活动旨在规范那些传播不当婚恋观念的短视频。今年初,鼓吹女性寻找金主、宣扬“男性是途径,情感是技巧”的所谓“情感专家”曲×,遭到微博等社交平台封禁,其售卖课程的店铺被清查,相关付费信息被移除。
没过多久,这类账号又重新出现了,就像野火燎原后春风吹拂又生。我们必须承认,带有负面思想的内容往往具有隐蔽性,以前有法律专家提到过,像涉及色情、诈骗这类内容,在法律上比较容易界定,但还有大量内容属于道德层面,这就需要依据电子商务法规,按照规定,让平台加强审查,把那些不合适的帖子移除掉。但是难点在于,情感领域自媒体的进入条件不高,对专业技能没有硬性要求,单个账号被封禁后,很快就会有十几个、上百个新账号补位,比如那个被处理的曲×,其运营团队就控制着数百个短视频平台账号,曲×被禁止使用,那个团队或许会换个代号重新开始。
所以,站在平台立场考虑,单纯将少数几个头部账号移除,并不能起到警示作用。需要从情感咨询账号的资格认证把关,或者借助数据技术进行重点监控,这些工作都应落实在日常管理中。举例来说,那些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名的账号,主播是否持有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这一点必须核实清楚。另外,那些宣称从事情感婚姻辅导的平台,是否需要出示婚姻家庭咨询师的相关资质证明,也应当作为审核重点。情感直播的核心内容产出者与节目策划者是专业咨询师,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直播的呈现水平与实际作用。这类咨询师必须拥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实践能力与从业认证,同时恪守咨询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一旦咨询师缺乏专业能力或不符合资格要求江门市私家侦探,便可能向受众传递错误甚至有害的内容和指导,从而违背了媒介传播应遵循的真实呈现、善意沟通与减少伤害的基本准则。
市面上确实存在部分专业性不强的资格认证,同时主播也可能通过借用资质的方式绕过审查环节,然而这种做法多少能够实现筛选和提醒的效果。内容监管显然更为关键,既然媒体人员在观摩三十余场情感类直播节目后,成功揭穿了其虚假外衣,那么掌控着数据流量的平台机构,又如何会存在监测不到、处置不力的情况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益”。流量带来的好处,平台恐怕也很难放手。
当前的视频网站,已经演变为规模庞大的传播渠道,每天汇聚着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并且制造出数量惊人的内容产品,这也就要求它必须承担起与这种规模相称的义务。既然平台的管理存在疏漏,类似的不良现象不断发生,相关部门就应当实施一些必要的手段,强化平台应当承担的职责。
当前媒介环境变化剧烈,社会大众作为关键角色,必须持续增强媒介能力,以便在海量资讯里辨别真伪。人类对于精神层面的舒缓需求一直很强烈,情感遇到波折者需要宣泄渠道,家庭关系出现难题者需要指点迷津,然而必须清楚,无论希望处理情感纠葛,还是寻求物质提升,人生都不存在一蹴而就的途径。专业的心理辅导并非灵丹妙药,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它既不能促成恋人重归于好,也无法帮助单身者找到伴侣,更不会传授依靠婚姻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方法……其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逐步了解自身、提升自我、掌握与伴侣相处的技巧、学会管理情绪,进而增强爱的能力情感咨询,提升感受爱的敏锐度等。不良风气被摒弃,才能为优秀品质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环境。(马青)